《中国矿业报》刊登分析指出,目前钢铁行业内发生一些新动向,其效果将在今后几年的钢材市场上体现出来。
钢铁龙头企业重组再现
宝钢集团现有产能2000万吨,根据宝钢董事长谢企华6月份提出的目标,“2010年普通钢产量达到4000万吨,不锈钢300万吨,进入世界前3位(保守估计),甚至问鼎世界第一”。近期宝钢向马钢输出管理,虽然动作隐蔽,但据有关人士分析,其指向是合并重组,其目标是做大做强。而鞍钢和本钢的重组传言再现,预示着又一个年产1700万至1800万吨规模的特大型钢铁集团的出现。
合资建厂或外商独资建厂
国内钢铁企业与国外同行合资建厂,最典型的是宝钢与新日铁合资建设1800毫米冷轧工程及本钢与浦项在本钢合资建设冷轧生产线。这些生产线的产品均是国内市场急需的,可以替代进口的汽车用钢板、高档家电用板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冷轧产品。对国外钢铁企业来说,可通过合资向我国需求巨大的高附加值产品市场渗透;对国内企业来说,有利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民资进入冶金行业
上海复星集团注资16.5亿元于南京钢铁集团,并与建龙合资建设宁波建龙钢铁公司。对钢铁国企而言,民资进入是推动机制变革的动力,通过引进巨额的民间资本,改企业性质为非国有控股,最终采用和实现“调整资本结构、理顺劳动关系、降低企业负债”的“三联动”方案。而对民资来说,钢铁业已不再是资金和技术壁垒极高的投资行业,民资先融入中低端钢铁业之中,再逐步积累行业经验向中高端领域发展,为今后淘汰落后产能打下基础。
“贴牌”生产方式出现
“贴牌”生产指拥有极高品牌价值和市场资源的企业委托其它同类产品生产厂家,有效利用其资源进行生产,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强势品牌商标。
进行“贴牌”生产的企业必须在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员工素质、质量控制、生产效率等方面达到品牌输出者的要求和水准。典型案例为广东佛山的高明基业冷轧借力宝钢,成为宝钢第一家虚拟工厂。高明基业作为一家新兴冷轧企业,通过与宝钢合作,借助宝钢南方公司畅通的采购渠道和成熟的销售平台,大大缩短了与市场的磨合期,且今后既无“断粮”之忧,又规避了巨大的市场风险;对宝钢来说,不花一分钱将高明基业变成自己的钢材加工基地,丰富了宝钢在华南地区的销售品种,满足了宝钢南方用户多层次的需求,对宝钢稳定南方钢材市场具有相当大的战略意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更多钢铁新项目的诞生,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贴牌生产的形式还可能更多地出现。
流通企业向生产/加工经营型发展
近1年来,我国钢铁流通企业从纯贸易型企业,向生产/加工经营型方向发展,通过自办钢厂来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流通商建设的工程主要是一些板材深加工生产线,如剪切平整线、冷轧和彩涂等生产线,既增加了销售品种,又获得了比销售热轧卷更高的利润。
外商推进在华业务
外商加紧在我国市场的扩展,他们通过升级办事机构、设立服务中心等全面推进在华业务。如浦项将把其设在我国的机构“浦项中国本部”升格为“浦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600万美元在江苏省昆山设立汽车用板加工中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