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材料涨价和整牟厂降价的双重压力下,国内零部件企业正显得呼吸有些困难。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散、舐、差”有目共睹,加上国内整车配套厂人为地制造非技术性障碍,国内零部件厂商似乎已有些吃不消了。
一叹:难以建立“攻守同盟”
中国汽车协会主办的2003零部件行业年会上,一位密封件企业负责人侃侃而谈,话题的主要核心是如何减少下游整车厂对他们的不利影响。此后,密封件企业在行业协会的牵头下签订了“行业自律”条款。“不恶性竞争,不相互压价”,这些条款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密封件企业们针对整车厂建立的“攻守同盟”。
“如果按照整车厂的要求去做,企业根本无法盈利,搏一下也许有活下去的机会?”同盟企业们均这样认为。
据了解。2003年密封件的主要原材料塑胶价格上涨较快,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了4%到6%。而整车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降也成了家常便饭。整车厂为保证自身利润,要求供应商价格每年以8%至10%的幅度下降。
日前已有整车厂向上游零部件企住规定的时期内将价格降低到觇定的幅度,如果上游厂家拒不执行,整车厂将取消其配套资格。2003年在密封件行业这种压价尤其厉害,最高降价幅度曾达10%至15%。
“我们一般的利润在5%到10%之间,如果内部管理控制到位,还可以节约5%左右。现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整车厂降价要求下,已出现了严重透支。”一位密封件企业负责人抱怨。
然而有关人士却对密封件企业的“攻守联盟”并不表示乐观。“生产汽车用轴瓦零部件厂商联盟的失略就是前车之鉴。”四川中胜轴瓦有限公司董事长周胜敏说。作为中国汽车行业协会车用轴瓦委员会理事长,他们曾经与无锡一家比较大的轴瓦企业商量对整车厂共同降价幅度控制在8%。但不久同盟就被整车厂各个击破,最终降价幅度达到13%,“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周胜敏很是无奈。
二叹:外方掌控了采购权
零部件企业所遇到的问题并不止这些。当人们在为中国零部件生产企业不具自主研发能力而犯愁时,零部件企业们却在为自己新研发的产品难以开拓市场而忧虑。
重庆镁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建勇表示,与目外同行榻比,他们的镁合金技术完全没有川题,然而却迟迟未能切入国内整车市场。“一些国外企业的镁合金车型进入中国后就改用了其他材料。”运用镁合金是轿车轻量化制造的必经之路。美国汽车制造商协会规定。2008年每辆汽车至少使用12千克左右的镁合金,现在一些新型号高档的汽车已经开始采用镁合金材料。
对于中国的镁合金企业难以打开国内整车市场局面的原因,清华力劲压铸高新技术研究中心陈晓阳博士认为:“首先.中国的合资整车厂没有自主权,原材料的采用等都由外方决定。其次,中国目前的排放标准要求还不是太严格,国内整车厂没有大量使用镁合金材料的压力。”
“重庆镁业由于得到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目前是国内做得比较好企业,但是其主要市场仍在摩托车领域。我们目前也有镁合金产品,但是基本都出口国外,虽然很希望开拓国内市场,但是阻力太大。”陈晓阳说。
三叹:与整车厂仍是跟进关系
对零部件企业目前的困境,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济师陈炳炎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整车厂还没有能达到国际上整车厂的供应商管里水平,一种产品,一个供应商;一个系列,多个供应商,因此攻守同盟不可靠。
据了解,目前零部件企业和整车厂有三种合作发展方式:一是零部件企业相对于整车厂的超前发展。开发的零部件比现有整车零部件先进,在与整车厂的配套合作中占据主动地位;二是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同步开发、同步设计。三是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是跟进关系,而这样零部件企业就只能作为整车厂的附庸,受制于人。
目前很少有内资企业能做到与整车厂同步开发、同步设计,而合资企业却在这一点上占有优势。他们拥有技术,而且基本上垄断了国内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零部件配套市场。“将来他们在国内的零部件市场做大后,会逐步向独资过渡,而他们对整车厂配套的独占地位将进一步加强。”这是陈炳炎最担心的。
“除去原材料涨价等不可遏制因素,整车厂没有自主配套权也是国内零部件企业发展的障碍。”陈炳炎认为,目前零部件企业所遇到的困难,需要从宏观上去把握,一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也应找准市场定位,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